為貫徹落實全省農業高質量發展大會精神,大力推進科技強農、機械強農行動,促進先進適用農機具研制和推廣,提升我省農業機械化、智能化水平,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要求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圍繞爭創農業農村現代化先行省的目標,以補齊丘陵山區農機化發展短板為重點,以我省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為主要對象,以農機農藝融合、機械化數字化融合、農機服務模式與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相適應、機械化生產與農田建設相適應為路徑,構建上下聯動、部門協同的先進適用農機具促進機制,提高糧食安全保障和特色產業發展水平,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有力支撐我省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到2025年,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4%以上,其中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1%以上;山區26縣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3%以上,其中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5%以上。
二、聚焦需求端,滾動梳理農機具需求
(一)開展需求調查。以糧油、畜禽水產、果蔬茶菌等產業為重點,聚焦耕種、植保、收獲、烘干、秸稈處理、廢棄物處理、貯藏加工等關鍵環節,分區域、分產業、分作物開展農業機械化需求調查,分階段提出目標任務和工作措施。
(二)突出主攻方向。立足于提升丘陵山區和設施種植機械化水平,找準丘陵山區、設施農業適用小型農機具的具體需求,梳理一批好用、適用、綠色、高效的先進小型農機具清單,研制推廣適應家庭農場的小型化、輕便化、多功能農機裝備,提升丘陵山區農民使用農機具的意愿和實際效益。
三、聚焦供給端,加快先進適用農機具研發制造
(一)加強先進適用農機具研發。圍繞提升我省農業勞動生產率,解決勞動力緊缺和勞動成本偏高等問題,按照系統設計、長短結合、研用并進、部門聯動的原則,組織實施現代農機裝備研發創新攻關行動。組織優勢力量進行聯合攻關,加快研發一批丘陵山區、設施大棚適用的小型化、輕便化、多功能農機裝備。建立農機裝備創新研發推廣聯盟,構建定期對接和會商機制,推動有關高校、科研院所、農機制造企業、數字化技術服務企業和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等聯合建設農機科技合作基地、企業孵化器和技術轉讓平臺。
(二)加快新機具新技術引進、試驗和生產。加大農業先進裝備制造企業招引力度,努力招引一批大項目好項目,加快引進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引導企業加大對小型作業、山地運輸、肥水管理、高效植保等丘陵山區適用裝備和電動農機具設備的研制和推廣力度,重點發展輕便化、智能化、高效化農機裝備。加快布局一批農機試驗推廣基地,加快編制一批創新產品試驗鑒定大綱,擴大鑒定種類范圍,暢通創新產品和適用機械裝備的試驗鑒定渠道,推動農機樣機快速變成農機產品。到2025年,建成農機創新試驗基地100個。
(三)積極打造先進適用農機具產業集群。發揮農機產業園區(集群)作用,挖掘龍頭企業的研發潛能,研制一批適應我省地域和產業特色的高效專用農機;鼓勵中小型農機生產企業研制適合丘陵山區、設施農業的專用小型農機具;引導園林機械制造企業拓展生產丘陵山區適用農機具。制定一批指標高于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農機裝備“浙江制造”標準,推動農機裝備高質量發展。支持農機裝備企業加大產品研發、技術改造,強化品牌建設,打響農機裝備“浙江制造”品牌。加強自主創新成果和知識產權保護,加大對不合格產品、假冒品牌等的打擊力度。引導投資機構和社會資本投資,打造農機“浙江制造”產業集群,加快提升我省農機制造企業競爭力。
四、聚焦推廣端,提升先進適用農機具應用水平
(一)大力推進農機推廣平臺建設。圍繞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設施種植業和畜牧水產養殖業機械化高質量發展等重點產業主要環節,構建糧油和主導特色產業全程機械化生產樣板地區,到2025年全省建成綜合性農業“機器換人”高質量發展先行縣25個、特色產業農業“機器換人”高質量發展先行縣50個。建立專業化的農機展示、展銷和交易平臺。舉辦農機供需對接會,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實現樣品和需求的無縫對接,努力將供需對接會打造成農機展示和交易市場品牌。在浙江農業博覽會期間,圍繞丘陵山區機械等專題舉辦適用小型農機具和智慧農機裝備展示活動。
(二)深入開展農田宜機化改造。因地制宜制定農田宜機化改造方案,支持規?;_展農田宜機化改造,大力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綠色農田建設、永久基本農田集中連片整治等工程,加快農機作業條件和作業標準的落地落實。加大對丘陵山區機耕路、田間道路和排水渠道的建設力度,實現農業運輸和農機下田有保障。
(三)推進農機與農藝相結合。建立健全農機農藝協作攻關機制,針對作物品種、農作制度、種養殖方式與農機作業要求存在的偏差,組建農機農藝協同創新與產業服務團隊,深化農機農藝融合,開展宜機化的農藝研究與技術推廣。根據機械化作業需要,積極改進品種、農作制度、栽培及養殖模式,制定糧油、畜禽水產、果蔬茶菌等生產全程或關鍵環節機械化標準,推動農機裝備與良種、良制、良法有機耦合。到2025年,建成全程機械化應用基地600個。
五、聚焦服務端,大力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
(一)打造農事服務中心。著眼于從土地流轉規?;蚍找幠;卣?,依托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農業)企業、村集體經濟合作組織、家庭農場,整縣域布局規劃一批農事服務中心,發揮社會化服務組織的作用,開展全程機械化綜合服務或重點環節綜合服務,推動農機社會化服務向區域化、專業化、一站式方向發展。因地制宜探索推廣農機裝備合作社購買、農民租用模式,鼓勵農機裝備企業以設施裝備租賃、入股、維修技術人員駐場等形式參與運營。到2025年,建成農事服務中心300個。
(二)推進農機服務機制創新。鼓勵農機服務主體通過跨區作業、訂單作業、農業生產托管等多種形式,開展高效便捷的農機作業服務,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建設數字農機平臺,實現供需對接數字化。對屬于政府職責范圍、有利于促進農業綠色發展的農機服務,積極推進按規定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提供。鼓勵農機服務主體與家庭農場、農戶和農業企業組建農業生產聯合體,實現機具共享、互利共贏。
六、聚焦保障端,形成強大工作合力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以省農業農村廳、省經信廳、省科技廳為牽頭單位的先進適用農機具研制推廣工作推進機制。將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工作納入鄉村振興考核。將山區26縣和海島地區農業機械化裝備水平提升納入山海協作對接幫扶內容。各地要結合實際,明確目標任務、具體措施和時序進度。加強各地農機化隊伍建設,落實農機化管理和推廣工作人員。
(二)完善財政政策。首臺套政策支持先進適用農機具工程化攻關和推廣應用,對列入我省首臺套產品推廣應用指導目錄并在有效期內的首臺套農機裝備,符合條件的優先納入享受農機購置補貼目錄,并適當提高補貼比例。優化調整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更多向小型化、輕便化、多功能農機裝備傾斜,并積極支持各地建設農機試驗基地、培育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省產業基金加大對農業機械化的支持力度。統籌省市縣三級支農資金,支持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多元化服務。各地可因地制宜創新完善農業生產經營機制,研究制定統一作業、統防統治及其他直接面向農戶的農業生產托管等社會化服務補助政策。春耕備耕、夏收夏種、秋收冬種期間,農機作業用油實行優惠政策。
(三)落實用地和稅費優惠。優先保障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機試驗推廣基地建設所需的用地指標。對列入縣級布局規劃的農事服務中心和農機試驗推廣基地,按相關政策要求優先落實建設用地和設施用地。落實減稅降費政策舉措,對從事先進適用農機具作業與維修等農林牧漁服務業項目所得,免征企業所得稅。
(四)加大金融支持。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企業研制先進適用農機具、農機新型服務主體購置先進農機具的信貸投放力度,積極探索農機具相關的抵(質)押貸款,推動開展小型農機具等農機領域知識產權保險。探索完善政策性農機綜合保險、農機具購置貼息貸款等政策,鼓勵購置“浙江制造”農機裝備開展作業服務。
(五)加強人才支撐。依托省屬高校,加強農業機械重點學科建設,支持擴大農業工程類大學生、研究生培養規模。支持地方開展農機職業教育和“學歷+職業資格”培養模式,推動學校、企業共建共享實踐基地、定向培養基地。深化職稱制度改革,把農機維修工列入緊缺職業(工種)目錄,加大對“土專家”、具有農機維修高級技術職稱等基層一線人員的傾斜力度。省“鯤鵬行動”計劃、省海外引才計劃、省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等重大人才工程,將農機研發高端人才作為重點引進培育對象。加大農機實用型人才培養力度,將農機推廣人員納入基層農技人員定向培養計劃,開展農機職業技能鑒定,遴選和培養一批農機操作、維修等實用技能型人才,特別是精密農機設備維修技術人才。強化農機試驗鑒定隊伍建設,提高公益性試驗鑒定能力。
為貫徹落實全省農業高質量發展大會精神,大力推進科技強農、機械強農行動,促進先進適用農機具研制和推廣,提升我省農業機械化、智能化水平,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要求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圍繞爭創農業農村現代化先行省的目標,以補齊丘陵山區農機化發展短板為重點,以我省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為主要對象,以農機農藝融合、機械化數字化融合、農機服務模式與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相適應、機械化生產與農田建設相適應為路徑,構建上下聯動、部門協同的先進適用農機具促進機制,提高糧食安全保障和特色產業發展水平,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有力支撐我省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到2025年,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4%以上,其中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1%以上;山區26縣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3%以上,其中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5%以上。
二、聚焦需求端,滾動梳理農機具需求
(一)開展需求調查。以糧油、畜禽水產、果蔬茶菌等產業為重點,聚焦耕種、植保、收獲、烘干、秸稈處理、廢棄物處理、貯藏加工等關鍵環節,分區域、分產業、分作物開展農業機械化需求調查,分階段提出目標任務和工作措施。
(二)突出主攻方向。立足于提升丘陵山區和設施種植機械化水平,找準丘陵山區、設施農業適用小型農機具的具體需求,梳理一批好用、適用、綠色、高效的先進小型農機具清單,研制推廣適應家庭農場的小型化、輕便化、多功能農機裝備,提升丘陵山區農民使用農機具的意愿和實際效益。
三、聚焦供給端,加快先進適用農機具研發制造
(一)加強先進適用農機具研發。圍繞提升我省農業勞動生產率,解決勞動力緊缺和勞動成本偏高等問題,按照系統設計、長短結合、研用并進、部門聯動的原則,組織實施現代農機裝備研發創新攻關行動。組織優勢力量進行聯合攻關,加快研發一批丘陵山區、設施大棚適用的小型化、輕便化、多功能農機裝備。建立農機裝備創新研發推廣聯盟,構建定期對接和會商機制,推動有關高校、科研院所、農機制造企業、數字化技術服務企業和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等聯合建設農機科技合作基地、企業孵化器和技術轉讓平臺。
(二)加快新機具新技術引進、試驗和生產。加大農業先進裝備制造企業招引力度,努力招引一批大項目好項目,加快引進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引導企業加大對小型作業、山地運輸、肥水管理、高效植保等丘陵山區適用裝備和電動農機具設備的研制和推廣力度,重點發展輕便化、智能化、高效化農機裝備。加快布局一批農機試驗推廣基地,加快編制一批創新產品試驗鑒定大綱,擴大鑒定種類范圍,暢通創新產品和適用機械裝備的試驗鑒定渠道,推動農機樣機快速變成農機產品。到2025年,建成農機創新試驗基地100個。
(三)積極打造先進適用農機具產業集群。發揮農機產業園區(集群)作用,挖掘龍頭企業的研發潛能,研制一批適應我省地域和產業特色的高效專用農機;鼓勵中小型農機生產企業研制適合丘陵山區、設施農業的專用小型農機具;引導園林機械制造企業拓展生產丘陵山區適用農機具。制定一批指標高于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農機裝備“浙江制造”標準,推動農機裝備高質量發展。支持農機裝備企業加大產品研發、技術改造,強化品牌建設,打響農機裝備“浙江制造”品牌。加強自主創新成果和知識產權保護,加大對不合格產品、假冒品牌等的打擊力度。引導投資機構和社會資本投資,打造農機“浙江制造”產業集群,加快提升我省農機制造企業競爭力。
四、聚焦推廣端,提升先進適用農機具應用水平
(一)大力推進農機推廣平臺建設。圍繞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設施種植業和畜牧水產養殖業機械化高質量發展等重點產業主要環節,構建糧油和主導特色產業全程機械化生產樣板地區,到2025年全省建成綜合性農業“機器換人”高質量發展先行縣25個、特色產業農業“機器換人”高質量發展先行縣50個。建立專業化的農機展示、展銷和交易平臺。舉辦農機供需對接會,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實現樣品和需求的無縫對接,努力將供需對接會打造成農機展示和交易市場品牌。在浙江農業博覽會期間,圍繞丘陵山區機械等專題舉辦適用小型農機具和智慧農機裝備展示活動。
(二)深入開展農田宜機化改造。因地制宜制定農田宜機化改造方案,支持規?;_展農田宜機化改造,大力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綠色農田建設、永久基本農田集中連片整治等工程,加快農機作業條件和作業標準的落地落實。加大對丘陵山區機耕路、田間道路和排水渠道的建設力度,實現農業運輸和農機下田有保障。
(三)推進農機與農藝相結合。建立健全農機農藝協作攻關機制,針對作物品種、農作制度、種養殖方式與農機作業要求存在的偏差,組建農機農藝協同創新與產業服務團隊,深化農機農藝融合,開展宜機化的農藝研究與技術推廣。根據機械化作業需要,積極改進品種、農作制度、栽培及養殖模式,制定糧油、畜禽水產、果蔬茶菌等生產全程或關鍵環節機械化標準,推動農機裝備與良種、良制、良法有機耦合。到2025年,建成全程機械化應用基地600個。
五、聚焦服務端,大力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
(一)打造農事服務中心。著眼于從土地流轉規?;蚍找幠;卣?,依托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農業)企業、村集體經濟合作組織、家庭農場,整縣域布局規劃一批農事服務中心,發揮社會化服務組織的作用,開展全程機械化綜合服務或重點環節綜合服務,推動農機社會化服務向區域化、專業化、一站式方向發展。因地制宜探索推廣農機裝備合作社購買、農民租用模式,鼓勵農機裝備企業以設施裝備租賃、入股、維修技術人員駐場等形式參與運營。到2025年,建成農事服務中心300個。
(二)推進農機服務機制創新。鼓勵農機服務主體通過跨區作業、訂單作業、農業生產托管等多種形式,開展高效便捷的農機作業服務,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建設數字農機平臺,實現供需對接數字化。對屬于政府職責范圍、有利于促進農業綠色發展的農機服務,積極推進按規定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提供。鼓勵農機服務主體與家庭農場、農戶和農業企業組建農業生產聯合體,實現機具共享、互利共贏。
六、聚焦保障端,形成強大工作合力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以省農業農村廳、省經信廳、省科技廳為牽頭單位的先進適用農機具研制推廣工作推進機制。將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工作納入鄉村振興考核。將山區26縣和海島地區農業機械化裝備水平提升納入山海協作對接幫扶內容。各地要結合實際,明確目標任務、具體措施和時序進度。加強各地農機化隊伍建設,落實農機化管理和推廣工作人員。
(二)完善財政政策。首臺套政策支持先進適用農機具工程化攻關和推廣應用,對列入我省首臺套產品推廣應用指導目錄并在有效期內的首臺套農機裝備,符合條件的優先納入享受農機購置補貼目錄,并適當提高補貼比例。優化調整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更多向小型化、輕便化、多功能農機裝備傾斜,并積極支持各地建設農機試驗基地、培育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省產業基金加大對農業機械化的支持力度。統籌省市縣三級支農資金,支持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多元化服務。各地可因地制宜創新完善農業生產經營機制,研究制定統一作業、統防統治及其他直接面向農戶的農業生產托管等社會化服務補助政策。春耕備耕、夏收夏種、秋收冬種期間,農機作業用油實行優惠政策。
(三)落實用地和稅費優惠。優先保障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機試驗推廣基地建設所需的用地指標。對列入縣級布局規劃的農事服務中心和農機試驗推廣基地,按相關政策要求優先落實建設用地和設施用地。落實減稅降費政策舉措,對從事先進適用農機具作業與維修等農林牧漁服務業項目所得,免征企業所得稅。
(四)加大金融支持。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企業研制先進適用農機具、農機新型服務主體購置先進農機具的信貸投放力度,積極探索農機具相關的抵(質)押貸款,推動開展小型農機具等農機領域知識產權保險。探索完善政策性農機綜合保險、農機具購置貼息貸款等政策,鼓勵購置“浙江制造”農機裝備開展作業服務。
(五)加強人才支撐。依托省屬高校,加強農業機械重點學科建設,支持擴大農業工程類大學生、研究生培養規模。支持地方開展農機職業教育和“學歷+職業資格”培養模式,推動學校、企業共建共享實踐基地、定向培養基地。深化職稱制度改革,把農機維修工列入緊缺職業(工種)目錄,加大對“土專家”、具有農機維修高級技術職稱等基層一線人員的傾斜力度。省“鯤鵬行動”計劃、省海外引才計劃、省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等重大人才工程,將農機研發高端人才作為重點引進培育對象。加大農機實用型人才培養力度,將農機推廣人員納入基層農技人員定向培養計劃,開展農機職業技能鑒定,遴選和培養一批農機操作、維修等實用技能型人才,特別是精密農機設備維修技術人才。強化農機試驗鑒定隊伍建設,提高公益性試驗鑒定能力。